挖個新坑,計劃開個書單分享話題,爭取能周更書單目錄,算是看完后的復盤總結。
第一本——《食品營養學》
這是一本大學教材。因為是淘的二手書12.6元/本 & 17元/本,比全新教材便宜。
(版本一:張忠版)
(版本二:周才瓊版)
下單時沒仔細看,拿到手才發現是兩本重復的書。對比了一下,基礎營養學框架是一樣的,編排/命名方式和案例及課后作業上有些差異。但這些對我們業余愛好者影響不大。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順手去看看公共營養師的課程教材,也是在這些基礎框架知識上去延伸的。我還沒有看過最新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想必也不會脫離基礎營養學去給國人做日常營養膳食指導的。
這本書講了什么?
枯不枯燥?
你看完后記得多少?
對我的日常飲食指導意義大不大?
能不能幫我減肥?
看完能直接去考個公共或高級營養師證嗎?
能不能幫助我轉行??
……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大家可能會問到的問題)
統一答案:不能。
它只是一本書啊,一本大學專業課的教材,僅僅是入門門檻上的一匹磚。
就好像咱是在問:學了26個英語字母后能不能去當翻譯?背了元素周期表118個元素后能不能踏足新能源行業……能嗎?能嗎?
再次強調,它只是一類基礎掃盲書,當個興趣愛好看看。如果運氣好,能瞎貓碰上死耗子,發現一些商家或者短視頻宣傳語上的常識錯誤,避免一些智商稅啥的。再不濟,書上關于各類蔬菜水果肉蛋類營養成分含量的列表,會讓大家對菜市場有新的認識,買菜的時候,挑得更自信~
比如,上海青和大白菜以及青椒這種便宜又常見的蔬菜,我記得維C含量比橘子高多了;而常喊“一天一個蘋果,醫生遠離我”的蘋果,卻沒有如宣傳那般的優勢項。(我不管,但是它紅潤誘人啊~)很多點我已經記不住了,看來值得反復閱讀。
為什么要看教材???
這一點是我非常想跟大家分享的。
這兩年我陸續看了一些大學專業課教材,發現教材類書籍是最系統,且樸實無華+硬核知識的書籍了。沒有作者的感情渲染,沒有文學故事的曲折婉轉,學者們還在不斷修正和補充,使得各個學科系統更加簡便科學。所以,與其被市面上的商業書籍搞得眼花繚亂,不如先把基礎了解一下。
教材嘛,枯燥一些,甚至過于專業晦澀難懂。我的應對辦法是——硬讀。
對,硬著頭皮讀下去。你肯定要說我在廢話文學。不是的,前面說過這種教材是一個系統,部分地方很難,就短暫放下理解,就先讀過去,大腦是很聰明的,后面會聯系上的,去試一試吧!
當然,如果有不明白的詞匯或者說法,勤快一點,動動小手各個平臺去查閱(文字類的,視頻類的都可以),去問人,去思考,多看幾個解釋,基本能搞定。我最喜歡這個過程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搜索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相關領域大佬、公眾賬號、或者奇聞異事。在不斷篩選信息的過程中,會鍛煉起來自己的信息甄別能力。
最后的最后,我想說,這篇文章也會相對枯燥一些,但如果你還能堅持看到這里,我相信你一定也會對這些教材類書籍感興趣的,不如就挑一本你感興趣的領域的書看起來(地理、物理、生物、化學、植物、營銷……),記得來跟我分享呀~~~
相信自己,別人沒有那么厲害,自己也沒有那么弱雞!
標簽: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