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r id="xzzxh"><mark id="xzzxh"></mark></var>

    
    
    
    
    <var id="xzzxh"></var>

      1. <nobr id="xzzxh"></nobr>

        察察為明讀音(察察而得)

        劉陽東 409

        1、愛?


        【詞義推導】

        “愛”在古代本來是行走的意思,后來假借來表示仁愛、給人以恩惠的意思。常有“吝嗇,舍不得”的意義,“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并加以“愛護”。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


        【詞義例釋】

        (1)動詞

        ①喜愛,(寵愛、關愛、親愛、心愛)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育孩子。

        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柳毅傳》)

        ――看見大王寵愛的女兒在野外牧羊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

        ②惠愛、仁愛(愛護)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吳廣平素對人仁愛,士兵有很多肯為他所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

        ――賢明聰慧又講忠誠信義,待人寬厚,愛護人民,

        ③憐憫,同情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子魚論戰》)

        ——憐惜那些鬢發斑白的老人,還不如向他們投降。

        ④愛惜(吝惜、吝嗇、貪圖)

        齊國雖褊小,我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齊國雖然不算廣大富裕,但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都認為您是吝嗇啊。

        ⑤通“薆”,隱蔽,躲藏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邶風·靜女》)

        ——躲藏起來不見面,(急得我)抓耳撓腮來回走。


        【成語助記】

        愛不釋手: 愛:喜愛。喜愛得舍不得放手。

        節用愛民: 愛:愛護。節省開支,愛護百姓。

        愛惜羽毛: 愛:愛惜,珍惜。羽毛:比喻人的聲望。比喻為珍惜自己的名聲,行事十分謹慎。

        愛才若渴: 愛:愛慕。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樣。

        愛財如命: 愛:吝惜;舍不得。吝惜錢財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形容對錢財的貪婪、吝嗇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遷移練習】

        楚人愛( )其子,雖愛( )錢財,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風獨愛( )菊,眾人愛( )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愛( )而不見。


        【練習答案】

        楚人愛(寵愛)其子,雖愛(吝惜)錢財,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風獨愛(喜愛)菊,眾人愛(愛慕)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愛(隱藏)而不見。


        【高考鏈接】

        (2019·全國卷Ⅰ)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 愛:寵愛、喜愛

        (2017·山東卷)孝子既無兄弟,極須自愛 愛:愛護

        (2016·天津卷)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愛:愛護

        (2016·山東卷)誠于愛民,果于行善 愛:愛護


        2、安?


        【詞義推導】

        “安”是個會意字,小篆上面是一個“宀”字,表示屋子,下邊是“女”字。合起來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擔風險,表示安定“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安撫、安慰”等義。


        【詞義例釋】

        (1)形容詞

        ①安穩

        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在風雨中像大山一樣安穩不動搖。

        ②安定,舒適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將伐顓臾》)

        ——不擔憂(東西)少而擔憂分配得不均勻,不擔憂貧窮而擔憂社會不安定。

        ③緩慢

        安步當車――慢慢地步行,就當是坐車。

        (2)動詞

        ①安置,安排

        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三國演義·失街亭》)

        ——離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營地。

        ②使……安定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使他們到來之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左傳·曹劌論戰》)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

        (3)疑問副詞,怎么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沛公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我對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推辭呢?

        (4)疑問代詞,哪里,哪兒

        沛公安在?(《鴻門宴》)

        ――沛公在哪里?


        【成語助記】

        安分守己: 安:安守。安守本分,規矩老實。

        安土重遷: 安:安心,習慣,安于。在一個地方住習慣了,不愿輕易搬遷。形容留戀故鄉。

        安居樂業: 安:安于。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會治理得很好。

        安貧樂道: 安貧:安于貧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處境雖很貧困,仍樂于堅守信仰。形容人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寧愿處于貧困惡劣的環境。

        安閑自得: 安:安閑。安靜清閑,感到非常舒適。

        安堵如故: 安:安穩。指相安無事沒有改變或十分安定。

        相安無事: 安:安穩。指彼此相處平安和睦,沒有什么爭執或沖突。

        安身立命: 安身:容身,在某處安下身來;立命: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托。

        計將安出: 安:怎么,怎樣。如何制定計謀呢?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遷移練習】

        戰國間,諸侯欲覓安( )閑之地,得旦夕安( )寢,常與鄰國相安( ),以為無患。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險要之遠地安( )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練習答案】

        戰國間,諸侯欲覓安(安全)閑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寢,常與鄰國相安(安撫),以為無患。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安穩)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養),于是去險要之遠地安(安置)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高考鏈接】

        (2017·天津卷)祖父汎舉家擔載,就安會稽,留錢唐縣 安:安家

        (2016·山東卷)大國之君曰:“齊安矣?!?安:安定

        (2016·全國卷Ⅱ)而使人賤辱至此,安望其抗顏直繩 安:怎能


        3、被


        【詞義推導】

        “被”的本義就是“被子”?!氨蛔印辈徽恰案采w”在身上取暖的嗎?由“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穿”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詞義例釋】

        讀音一:bèi

        (1)名詞,被子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訓儉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譏笑您,(說您)就像公孫弘蓋布被子一樣(做假騙人)。

        (2)動詞

        ①覆蓋

        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成名回來了,聽了妻子的話,全身好象覆蓋了冰雪一樣

        ②遭受

        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荊軻刺秦王》)

        ――秦王又擊殺荊軻,(荊軻)受了八處傷。

        (3)介詞,表示被動

        妝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每次妝成都被同行歌妓們嫉妒。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

        ——誠信卻被懷疑,忠貞卻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

        讀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將軍您親身穿著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散開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來到江邊,披散著頭發,在水邊一邊走一邊吟詠詩句。


        【成語助記】

        澤被后世: 被:覆蓋。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懷玉: 被:通“披”,穿。褐,泛指粗布衣服。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被堅執銳:被:通“披”,穿。穿堅固甲胄,握銳利武器。指上陣戰斗或做好戰斗準備。

        被發佯狂:被,通“披”,披散。披散頭發,裝作瘋狂。

        聰明反被聰明誤: 被:表被動。自以為聰明反而被聰明耽誤或坑害。

        被災蒙禍: 被、蒙:遭受。指遭受災禍。


        【遷移練習】

        戰國間,諸侯欲覓安( )閑之地,得旦夕安( )寢,常與鄰國相安( ),以為無患。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險要之遠地安( )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練習答案】

        屈原忠而被(表被動)謗,既黜,其思憂且幽。被(披散)發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澤畔。雖大雪被(覆蓋)衣,身被(遭受)十余創,尤不為苦也。


        【高考鏈接】

        (2018·全國卷Ⅰ)郡鄰于蜀,數被侵掠,戶口減削 被:表被動

        (2017·全國卷Ⅱ)光武破尋、邑,憙被創 被:遭受

        (2015·全國卷Ⅱ)煬帝嗣位,被追入朝 被:表被動


        4、倍???


        【詞義推導】

        “加倍”是后起常用義,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又可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意義與“背”同。


        【詞義例釋】

        (1)動詞

        ①背向,背著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史記·淮陰侯列傳》)

        ——按照兵法,(布陣時)應當右面靠著山陵,前方和左面靠著水澤。

        ②違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鴻門宴》)

        ——希望您詳細的(對項王)說明我是不敢背棄他的恩德的。

        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論》)

        ――違背事物規律而胡亂行動,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結果。

        又如:倍言(違背信約);倍時(違時,錯過時機);倍情(違背情實)

        ③加倍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即使加倍賞賜,屢次的懲罰也還是不能避免禍亂。

        (2)數詞,一倍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

        ——十倍于敵就包圍他們,五倍于敵就攻打他們,一倍于敵就設法分散他們的力量。

        (3)量詞,倍數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叩關而攻秦。(《過秦論》)

        ――他們曾經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開往函谷關去攻打秦國。

        (4)副詞,更加,倍加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自一人在異地客居,每到佳節更加思念親人。


        【成語助記】

        事半功倍: 倍:加倍。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加快速度,一天走兩天的行程。

        棄義倍信: 倍:通“背”,背叛,違背。背離信義。指不講道義,不守信用。


        【遷移練習】

        蘇武陷匈奴,不倍( )節義。鄉情于游子過百倍( )。十年間,每逢佳節,猶倍( )思親。


        【練習答案】

        蘇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離)節義。鄉情于游子過百倍(原數基礎上增加的相等數)。十年間,每逢佳節,猶倍(更加)思親。


        5、本??


        【詞義推導】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本原”之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而為“本來、原來”之義。


        【詞義例釋】

        (1)名詞

        ①草木的根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希望樹木長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穩固。

        ②根本,基礎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孟子 梁惠王上》)

        ——如果您要實行仁政的話,那么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決)呢?

        為是者有本有原。(《原毀》)

        ――這樣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

        ③本業,常代指農業

        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論積貯疏》)

        ——如果督促(那些棄農經商的)百姓,叫他們回到農業上來,都從事農業生產。

        ④書本,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現在還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丟掉。

        ⑤本章,臣子給皇帝的奏章或書信

        是無難,別具本章,獄詞無易。(《獄中雜記》)

        ——這沒有什么困難的,另外準備一份奏章,審判書的內容并不改換。

        (2)量詞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活板》)

        ——如果印幾十幾百幾千本,就非??炝?。

        (3)動詞,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還是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由于人為的原因呢?

        (4)副詞,本來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出師表》)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種地為生。

        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孔雀東南飛》)

        ――本來自己從小沒有受過(好的教育),并且很愧對您的兒子(指焦仲卿)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陳情表》)

        ――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


        【成語助記】

        照本宣科: 本:書本;科:科條,條文。照著本子念條文。形容講課、發言等死板地按照課文、講稿,沒有發揮,不生動。

        正本清源: 正:使之正,引申為整頓; 本:樹根,引申為根本;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源:水源,源頭;清源:從源頭上清理。從根本上整頓,從源頭上清理。比喻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本末倒置: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舍本逐末: 本:原義為樹根,借指事物的根本。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F多用于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貶義詞。

        原原本本:本:本來的,原來的。從頭到尾按原來的樣子。詳細敘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個過程,一點不漏。

        變本加厲:本:本來,原先;加:更加;厲:猛烈。原先指比原來更加發展?,F指事情的狀況變得比本來更加嚴重。


        【遷移練習】

        柳宗元本( )求宦達,而謫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將其所述輯成多本( ),即今日所見本( ),以本( )其當日心境。


        【練習答案】

        柳宗元本(本來)求宦達,而謫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將其所述輯成多本(量詞,書冊的計量單位),即今日所見本(版本),以本(推究)其當日心境。


        【高考鏈接】

        (2019·全國卷Ⅱ)其祖本姬姓也本:本來          

        (2018·浙江卷)太初(人名,顏太初)惡其為大亂風俗之本,作《東州逸黨》詩以刺之 本:根本、根源

        (2015·江蘇卷)必刮剖根本見終始 本:根本

        (2017·全國卷Ⅰ)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 本:本來的,原來的


        6、鄙?


        【詞義推導】

        “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后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詞義例釋】

        (1)名詞,邊界,邊遠的地方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于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屬于自己。

        (2)動詞

        ①以……為邊界(邊邑)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稜T之武退秦師》)

        ——越過別的國家,把遙遠的地方當作自己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

        ②輕視,瞧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訓儉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狹小。

        (3)形容詞,鄙陋,見識淺,庸俗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曹劌論戰》)

        ——那些做官的人見識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東南飛》)

        ――我人低賤,東西也鄙陋,不配拿去迎接你日后再娶的妻子。

        (4)謙詞,謙稱自己。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滕王閣序》)

        ――我冒昧地用盡鄙陋的心懷,恭敬地寫下這篇小序。(鄙懷,自謙之詞)


        【成語助記】

        肉食者鄙:鄙:眼光短淺。舊時指身居高位、俸祿豐厚的人眼光短淺。

        北鄙之音: 北鄙:北方邊境地區。指殷紂時的音樂。后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貴遠鄙近:以為與當世相隔久遠的就珍貴,相隔近的就低賤。?


        【遷移練習】

        晉之鄙( )有二人,臨秦地則曰:“鄙賤之人,當其求諒?!本泳?,則鄙( )秦人曰:“秦人亦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 )人。


        【練習答案】

        晉之鄙(邊疆)有二人,臨秦地則曰:“鄙賤之人,當其求諒?!本泳?,則鄙(輕視)秦人曰:“秦人亦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淺陋無知)人。

        【高考鏈接】

        (2017·全國卷Ⅰ)親戚爭財,為鄙之甚 鄙:鄙俗


        7、兵??


        【詞義推導】

        “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事、戰爭”當然跟兵器武器有關。由“戰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略,戰術”等義。


        【詞義例釋】

        名詞

        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們聚集到咸陽。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史記·項羽本紀》)

        ――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

        ②士兵、軍隊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鴻門宴》)

        ――在這個時候,項羽的軍隊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鴻門

        ③戰爭、軍事、武力

        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揚州慢》)

        ――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戰爭。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心術》)

        ――軍事崇尚正義。如果不合乎正義,即使有利可圖也不要行動。

        ④戰略戰術,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孫子·謀攻》)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攻破敵人的計謀,其次破壞敵人同盟國的邦交,下策才是攻打敵軍。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心術》)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戰士們沒有什么顧忌但有所依靠。


        【成語助記】

        紙上談兵: 兵:用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貶義詞。

        草木皆兵:兵:士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厲兵秣馬:厲:通“礪”,磨; 兵:兵器 ;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飽戰馬。形容準備戰斗,也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

        按兵不動:兵:士兵,軍隊;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F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遷移練習】

        陳涉初起之時,用兵( )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 ),以疲憊之兵( ),遂滅秦。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 )其友,勿勸。


        【練習答案】

        陳涉初起之時,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兵器),以疲憊之兵(軍隊),遂滅秦。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傷害)其友,勿勸。


        【高考鏈接】

        (2019·全國卷Ⅲ)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兵:兵法              

        (2018·全國卷Ⅰ)杖大威(倚仗帝王的威儀)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 兵:軍隊

        (2018·全國卷Ⅰ)及宣帝起兵誅爽,芝率余眾犯門斬關,馳出赴爽 兵:戰事

        (2018·全國卷Ⅰ)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 兵:士兵

        (2017·全國卷Ⅱ)乃挾兵結客,后遂往復仇 兵:兵器

        (2017·全國卷Ⅲ)治兵有制,名雖不同 兵:軍隊


        8、病


        【詞義推導】

        “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困苦”并為之“擔心、憂慮”。


        【詞義例釋】

        (1)名詞

        ①重?。ㄝp的為疾)泛指疾??;

        君之病在腸胃。(《扁鵲見蔡桓公》)

        ——您的病在腸胃之中。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陳情表》)

        ――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

        ②毛病,弊病、缺點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原毀》)

        ――不如舜,不如周公,這是我的缺點?!?/p>

        (2)動詞

        ①生病

        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

        ――沒有實現,不久生病死了

        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項脊軒志》)

        ――我很長時間生病臥床,閑極無聊,就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

        ②擔心,憂慮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君子只擔心自己無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③責備,羞辱

        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儉示康》)

        ——古人把儉樸認為是美德,今人卻因為儉樸而譏笑羞辱人家。

        (3)形容詞

        ①困苦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如果我不做這個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勞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揠苗助長》)

        ——今天我太累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


        【成語助記】

        同病相憐:病:疾病。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病入膏肓:病情特別嚴重,無法醫治,也比喻事態嚴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蚌病成珠:比喻因不得志而寫出好文章來。?

        愁潘病沈:潘岳因憂愁而早生白發,沈約因病而瘦減腰圍。泛指煩惱和疾病。??


        【遷移練習】

        桓公身有疾.左右?。?)之,求扁鵲治,而不治,?。?)入內臟,遂死。后人以為此事非大臣之過也,乃桓公之?。?)。今人常以此相詬?。?)。


        【練習答案】

        桓公身有疾.左右?。〒模┲?,求扁鵲治,而不治,?。膊。┤雰扰K,遂死。后人以為此事非大臣之過也,乃桓公之病〔缺點)。今人常以此相詬?。ㄘ焸洌?。


        【高考鏈接】

        (2019·全國卷Ⅱ)會(公孫座)座病  ?。河屑膊?,生病

        (2018·全國卷Ⅱ)元興元年,(王渙)病卒 ?。河屑膊?,生病

        2018·浙江卷)有疵病者所惡聞 ?。喝秉c,毛病

        (2017·全國卷Ⅱ)而仇家皆疾病 ?。河屑膊?,生病

        (2017·浙江卷)名為腐儒,亦學者之一病 ?。罕撞?/p>

        (2017·山東卷)及貞病篤 ?。翰∏?/p>


        9、察??


        【詞義推導】

        “察”本義為“觀察、仔細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詞義例釋】

        (1)動詞

        ①觀察,仔細看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我)慢慢地觀察它,就(發現)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縫。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

        ——視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獸身上毫毛的細梢,卻看不見成車的柴草。

        ③詳審,考察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豆讶酥趪病?/p>

        ――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

        ④明察,知曉,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辦。

        ⑤考察后加以推薦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陳情表》)

        ——先前一個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薦我為孝廉。

        (2)形容詞,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水清澈到了極點,就沒有魚了;人精明到了極點,就沒有朋友。


        【成語助記】

        明察秋毫:察:察看,觀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察言觀色: 察:細看;色:臉色。觀察別人說話時的臉色。多指揣摩別人的心意。

        習焉不察:察:覺察。指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遷移練習】

        郡守察( )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為不能察( ),然帝以為李密品之察察( ),乃眾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 )孝廉,足見帝之察( )。


        【練習答案】

        郡守察〔觀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為李密品之察察(潔凈的樣子),乃眾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舉)孝廉,足見帝之察(明智)。


        【高考鏈接】

        (2018·北京卷)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察:明察

        (2015·湖北卷)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人名)非今之所謂廉者也 察:考察

        (2015·四川卷)郡察孝廉,除郎中,補尚書都令史 察:考察和推舉


        10、朝


        【詞義推導】

        “朝”本義為“早晨”,讀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即為“使朝見”。


        【詞義例釋】

        讀音一:cháo

        (1)動詞,

        ①朝見,朝拜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過秦論》)

        ――強國主動表示屈服,弱國(按時)入秦朝拜。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過秦論》)

        ――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歷史;

        ②拜見、拜訪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 (《項羽本紀》)

        ――項羽早晨去參見上將軍宋義

        (2)名詞

        ①朝廷

        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于是入朝拜見威王。

        ②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多次向諸葛亮詢問天下大計,輔助兩代君主,足見老臣心意。

        ③對,向,表示動作針對的方向

        坐南朝北

        讀音二:zhāo

        名詞,早晨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有的時候,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晚上就能到達江陵。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阿房宮賦》)

        ――早上唱歌,晚上彈琴,成為秦皇的宮人。


        【成語助記】

        朝三暮四:朝,早晨。原比喻聰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別事情。后來比喻反復無常。

        朝秦暮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樂無度。

        百鳥朝鳳:朝,朝見;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舊時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其他如:?改朝換代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毀朝聞夕死朝發夕至朝令夕改六朝金粉只爭朝夕班師回朝枵腹終朝


        【遷移練習】

        鄒忌旦日朝( )服衣冠,于朝( )諫齊王。齊王納其諫。其后,齊國日盛,弱國來朝( ),經數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歷朝( )謀臣所景仰。


        【練習答案】

        鄒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諫齊王。齊王納其諫。其后,齊國日盛,弱國來朝(朝見),經數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歷朝(朝代)謀臣所景仰。


        【高考鏈接】

        (2018·全國卷Ⅲ)還朝,用為三司鹽鐵判官,以比部員外郎出知遂州 朝:朝廷

        (2017·山東卷)太建五年,貞乃還朝 朝:朝廷

        (2016·全國卷Ⅰ)帝臨哭,輟朝三日 朝:朝拜,朝見

        (2016·山東卷)天下不朝其室,而共歸其仁 朝:朝拜,朝見


        11、曾?


        【詞義推導】

        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后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念céng)。


        【詞義例釋】

        讀音一:céng

        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已經,才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風景我過去曾經很熟悉。

        相逢何必曾相識 (《琵琶行》)

        ――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

        讀音二:曾zēng

        (1)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

        如:曾祖父、曾祖母

        (2)動詞,通“增”,增加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用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忍,增長他的才干。

        (3)副詞,表意外,竟然,居然,簡直或表語氣增強,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賦》)

        ――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得不開竅,連個寡婦、孤兒都比不上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


        【成語助記】

        曾幾何時: 曾:曾經;幾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時候。指時間沒過多久。

        曾經滄海: 曾經:以前經歷過。比喻世事變遷之巨及經歷之多,眼界非常開闊,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后用來比喻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的人很難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其他如:似曾相識? 曾母投杼曾參殺人


        【遷移練習】

        愚公自曾( )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 )齊議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 )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 )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p>


        【練習答案】

        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現代的親屬)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經)齊議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層”)云,笑之。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p>


        【高考鏈接】

        (2014·全國卷Ⅰ)雖位崇年高,曾無倦色 曾: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語氣


        12、乘


        【詞義推導】

        “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乘車”必先“登”車,故有此義;上了車,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后又作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詞義例釋】

        讀音一:chéng

        (1)動詞

        ①升,登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氓》)

        ――我登上那倒塌的墻垣,遙望復關。

        ②駕,坐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

        ③冒著

        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兜翘┥接洝罚?/p>

        ——從京城冒著風雪,來到泰安。

        ④憑恃、依仗

        乘風破浪

        ⑤趁著,憑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憑借著這種有利的形勢,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劃分諸侯的山河。

        讀音二:shèng

        (1)名詞,一車四馬的總稱

        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然而秦國憑借著很小的一塊土地,取得了擁有萬乘兵車的國勢。

        (2)量詞,輛

        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信陵君竊符救趙》)

        ——就約請賓客,準備一百多輛兵車。


        【成語助記】

        因利乘便:因:順著;乘:趁著,憑借。憑借有利的形勢。

        乘風破浪:乘:乘著。船只乘著風勢破浪前進。比喻排除困難,奮勇前進。形容事業迅速發展。含褒義。

        萬乘之君:乘:四匹馬拉的車。指大國的國君。

        其他如:乘人之危?乘堅策肥乘龍快婿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衣輕乘肥


        【遷移練習】

        陶淵明手握《左傳》,乘( )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 )",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 )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一路冒風乘( )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 )化以歸盡。


        【練習答案】

        陶淵明手握《左傳》,乘(登)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乘坐)",感慨古代帝王雖善因利乘(憑借)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一路冒風乘(冒著)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順應)化以歸盡。


        【高考鏈接】

        (2016·浙江卷)讀書三十乘,千萬中一二 乘:車

        (2015·天津卷)于涼州造浮圖,作木鳶,每擊楔三下,乘之以歸 乘:駕,坐


        13、誠?


        【詞義推導】

        “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一步虛化為副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詞義例釋】

        (1)名詞,誠心誠意,真誠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誠的心意所感動,便派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這兩座山。

        (2)副詞,表肯定,確實,的確

        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確實有這樣的百姓。齊國雖然不算廣大富裕,但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我確實知道自己(長得)不如徐公漂亮。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

        ――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

        (3)連詞,表假設推論,果真,如果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如果能這樣,那么,霸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就可以中興了。


        【成語助記】

        開誠布公:誠:誠實,真誠;開誠:敞開胸懷,表誠意;布公:公正無私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褒義詞。

        心悅誠服:誠:真誠。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誠惶誠恐:誠:確實;惶:害怕;恐:畏懼?;炭植话?。原是封建社會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時所用的套語,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形容非常小心謹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樣子?,F形容尊敬、服從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懼不安。

        其他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遷移練習】

        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 ),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誠( )無意,乃遣從者懷璧于趙,后秦誠( )如此。


        【練習答案】

        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誠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誠(確實)無意,乃遣從者懷璧于趙,后秦誠(果真)如此。


        【高考鏈接】

        (2014·全國卷Ⅱ)公誠及此時率大臣固爭,去“八虎”易易耳 誠:果真,如果

        (2015·福建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誠恐神智滑昏 誠:實在,的確


        14、除????


        【詞義推導】

        “除”本義為“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行的嗎?“臺階”要經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詞義例釋】

        (1)名詞,臺階

        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蘇武傳》)

        ——跟隨皇帝到了雍棫陽宮,扶著御輦下臺階。

        (2)動詞

        ①去掉,除去。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 (《出師表》)

        ――鏟除邪惡勢力,復興漢朝天下

        ②修治,清理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就清理了魏忠賢的廢祠舊址,來安葬他們。

        ③拜官授職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陳情表》)

        ――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


        【成語助記】

        除舊布新:除:除去。除去舊的,建立新的。作謂語、定語,用于指革新。

        除惡務盡:除:清除;除惡:指消除壞人與壞事。清除壞人壞事必須干凈徹底。作謂語、賓語、定語。

        其他如:斬草除根?興利除弊清宮除道安良除暴


        【遷移練習】

        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軻始不愿,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親除( )其東屋之除( )塵,引荊軻之車,荊軻感之應允,與太子歸。太子除( )其官職,令其刺秦王。荊軻曰:“除( )吾死,不然事定成!”


        【練習答案】

        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軻始不愿,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親除(除掉)其東屋之除〔臺階)塵,引荊軻之車,荊軻感之應允,與太子歸。太子除(授予官職)其官職,令其刺秦王。荊軻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高考鏈接】

        (2018·全國卷Ⅱ)州舉茂才,除溫令 除:拜官,任職

        (2018·全國卷Ⅲ)上(皇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指范純禮)不可 除:拜官,任職

        (2017·全國卷Ⅰ)弘微蔬食積時,哀戚過禮,服雖除,猶不啖魚肉 除:去掉,除去

        (2017·山東卷)府長史汝南周確新除都官尚書 除:拜官,任職


        15、辭??


        【詞義推導】

        “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辭”)


        【詞義例釋】

        (1)名詞

        ①供詞,口供

        聽其獄訟,察其辭 (《周禮 鄉土》)

        ――聽他呈堂證供 觀察他的言辭和臉色

        ②言辭,文辭

        皆好辭以賦見稱

        ――皆好辭以賦見稱:都愛好擅長文辭,憑著辭賦好而被人稱道。(《屈原列傳》)

        ③托辭,借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君子厭惡那些不說自己想要得到卻要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④命令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近來奉了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向南一指,劉琮就投降了。

        ⑤一種文體

        《楚辭》《歸去來兮辭》

        (2)動詞

        ①告別,辭別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現在出來,沒有告辭,怎么辦呢?

        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阿房宮賦》)

        ――辭別了故國的宮殿閣樓,乘坐輦車來到秦國。

        ②推辭,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鴻門宴》)

        ――我死尚且不怕,一懷酒哪里值得推辭。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

        ――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

        ③計較

        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行大禮的人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成語助記】

        義不容辭:義:道義;容:允許;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指理應接受。含褒義。

        閃爍其辭:辭:言辭。比喻說話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不能贊一辭:辭:言辭;贊:贊助;贊一辭:添一句話。提不出一點意見。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大放厥辭:原指極力鋪陳辭藻?,F指夸夸其談,大發議論,有輕視之意。

        不辭而別:辭:告辭;別:離別。沒有告辭就離開了

        其他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辭不達意辭微旨遠卑辭厚幣假人辭色大放厥辭萬死不辭一面之辭以文害辭溢美之辭


        【遷移練習】

        屈原德高,作《楚辭( )》,其辭( )美,子蘭欲以叛國之辭( )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辭( ),何懼之有?”后為楚王所逐,辭( )親戚,見放楚之汨羅。


        【練習答案】

        屈原德高,作《楚辭(古代的一種文體)》,其辭(文辭)美,子蘭欲以叛國之辭(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辭(推辭),何懼之有?”后為楚王所逐,辭(辭別)親戚,見放楚之汨羅。


        【高考鏈接】

        (2019·全國卷Ⅰ)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辭:辭別

        (2018·江蘇卷)居半月,冰霰漸飛,歲將終矣,不得已苦辭主人 辭:辭別

        (2017·山東卷)輒辭以疾,未嘗參預 辭:推辭

        (2017·天津卷)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 辭:告別,離開


        16、從??


        【詞義推導】

        “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白汾s”正是緊緊“跟隨”敵人的形象?!半S從”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詞義例釋】

        讀音一:cóng

        (1)動詞

        ①跟隨,使……跟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 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另一只狼仍然跟隨在后面。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沛公第二天帶領了一百多人馬跟從他來拜見項王

        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天下人祥云一樣匯集在他們身邊,像山中回聲般立即應和,背著糧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隨著他。

        ②依順,聽從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聽從了他的計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

        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 述而》

        ――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

        ③參與,參加

        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參軍走了,養母也死去了。

        ④追趕

        佯北勿從。(《孫子·軍爭》)

        ——假裝敗退的敵人不要追趕。

        ⑤依傍,緊挨著

        樊噲從良坐?!而欓T宴》)

        ——樊噲緊挨著張良坐下。

        (2)介詞,由,自(表起點);向(表對象)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從余問古事 (《項脊軒志》)

        ――向我詢問一些古往的事

        讀音二:zòng

        名詞

        ①指堂房親屬。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畢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們得到。

        ②通“縱”,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縱的盟約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于是合縱的盟約被破壞了,(六國)又爭著割地賄賂秦國。


        【成語助記】

        從長計議:指慎重考慮而不急于做出決定。也指慢慢設法解決。作謂語;中性詞。

        便宜從事: 從:從事,參與??烧遄们閯?不拘規制條文,不須請示,自行處理。指方便行事。

        唯命是從: 從:聽從,服從。指絕對服從。

        從容不迫:從容:不慌不忙,鎮靜。形容態度鎮靜,不慌不忙,從容鎮定。含褒義。

        合從連衡: 從:通“縱”;衡:通“橫”。指聯合抗敵。作賓語、定語。

        其他如:從壁上觀?從善如流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從一而終過從甚密三從四德力不從心棄筆從戎何去何從擇善而從


        【遷移練習】

        樊噲從( )軍,從( )劉邦征伐。后項羽設宴于鴻門,欲殺劉邦,張良見勢急,至軍門見樊噲,樊噲從( )良計,斥項王。項王不識此人,問所從( )來,欲殺之,樊噲不顧。項王感其勇猛,命其從( )良坐。


        【練習答案】

        樊噲從(參加)軍,從(跟隨)劉邦征伐。后項羽設宴于鴻門,欲殺劉邦,張良見勢急,至軍門見樊噲,樊噲從(聽從)良計,斥項王。項王不識此人,問所從(由,自)來,欲殺之,樊噲不顧。項王感其勇猛,命其從(挨著)良坐。


        【高考鏈接】

        (2018·全國卷Ⅰ)若挾天子保許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從  從:聽從

        (2018·全國卷Ⅱ)永元十五年,從駕南巡,還為洛陽令 從:跟隨,隨從

        (2018·全國卷Ⅲ)“正欲外間知陛下刑憲不濫,足以為訓爾?!被兆趶闹?從:聽從

        (2017·全國卷Ⅱ)從兄為人所殺,無子 從:堂房親屬

        (2017·全國卷Ⅲ)從而橫之,方而圓之 從:通“縱”,合縱

        (2017·全國卷Ⅱ)帝從之,乃悉移置潁川、陳留 從:聽從


        17、殆???


        【詞義推導】

        “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系,它們之間是一種因果引申。后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詞義例釋】

        (1)形容詞

        ①危險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謀攻》)

        ——了解自己,了解對手,那么打一百場仗也不會危險了。

        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

        (2)副詞

        ①表推測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

        ――項脊軒總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保佑吧。

        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

        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燕國趙國處在其他國家幾乎被秦消滅光了的時候。


        【成語助記】

        百戰不殆:殆:危險。作戰百次也不失敗。形容每戰必勝。用作褒義。

        殆無孑遺:殆:幾乎;孑遺:剩余。幾乎沒有一點余剩。?

        車殆馬煩:意思是形容旅途勞頓。

        知止不殆: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殆無虛日:幾乎沒有一天空著,形容幾乎天天如此.?


        【遷移練習】

        歸有光家遭火,勢急殆( ),物件殆( )盡,唯余項脊軒。歸有光以為殆( )有神助,后重修之。?


        【練習答案】

        歸有光家遭火,勢急殆(危險),物件殆(接近)盡,唯余項脊軒。歸有光以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高考鏈接】

        (2016·全國卷Ⅰ)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躲)耳 殆:大概,恐怕

        (2014·全國卷Ⅰ)時中原蕩覆,典章殆盡 殆:近于,幾乎


        18、當


        【詞義推導】

        當”原義是“面對、對著”?!白钃酢碑斎灰懊鎸Α?,對著某個時候某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由“相當”引申出“適合、適當”等義。


        【詞義例釋】

        讀音一:dāng

        (1)動詞

        ①兩者相抵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捕蛇者說》)

        ——招募能捕到這種毒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頂替他應交的租稅。

        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蘇武傳》)

        ――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廷也扣留他們以相抵。

        ②面對,對著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面對窗戶梳理頭發,照著鏡子在額頭貼上花黃。

        抵御,抵擋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鴻門宴》)

        ——估計您的軍隊能夠抵擋得住項王的軍隊嗎?

        ③阻擋、遮擋

        垣墻周庭,以當南日 《項脊軒志》

        ――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莊子人間世》)

        ――你不了解那螳螂嗎?奮起它的臂膀去阻擋滾動的車輪,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勝任。

        ④占據,把守

        一夫當關,萬人莫開。(《蜀道難》)

        —— 一個人把守關口,一萬個人也攻不下來。

        ⑤主持,掌管、擔任

        北邀當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元軍邀請主持國政的人相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陳情表》)

        ――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能夠擔任服待太子的職責

        又如:當政、當家

        ⑥判決,判罪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陳涉世家》)

        ——你們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錯過了期限,錯過期限就會被判處殺頭的罪。

        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蘇武傳》)

        ――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親近的大臣,判處死罪。

        ⑦應當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我聽說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該立為國君,該立的是太子扶蘇。

        (2)介詞

        表時間,值,在,正在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在這個時候,有商鞅輔佐他。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它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地落下。

        (3)副詞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

        ——過不了多久我一定回來,回來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②表時間的未來,將,將要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今天將要遠離了,面對表章落淚,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么了。

        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 (《孔雀東南飛》)

        ――你將會一天天地富貴起來,我一個人獨自走到地府去吧!

        讀音二:dàng

        (1)動詞,當作

        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戰國策·齊策》)

        ——晚些吃飯,(粗茶淡飯)也可以當作肉食;從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當成坐車。

        (2)形容詞,適宜,恰當

        惴惴恐不當意。(《促織》)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縣官的)心意。

        古法采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當。(《采草藥》)

        ——按照古法采草藥,多在二月和八月,這很不恰當。


        【成語助記】

        安步當車: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輕松緩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夠安守貧賤生活。褒義詞。

        螳臂當車:當:阻擋。螳螂舉起前肢企圖阻擋車子前進。比喻做力量達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貶義詞。

        首當其沖:首:最先;當:面對,對著;沖:要沖,交通要道。指首先受到攻擊。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害。

        當之無愧:當:擔當,承受。擔得起某種榮譽,無須感到慚愧。

        旗鼓相當:當:相當,對等,比得上。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罰不當罪:當:相當,抵當。處罰和罪行不相當。作謂語、賓語;指處罰和所犯罪行不相稱,多指處罰過重或過輕。

        當仁不讓:當:面對。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指該做就做。

        銳不可當:當:抵擋。形容勇往直前的氣勢,不可抵擋。

        獨當一面:當:承擔,擔當。單獨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

        老當益壯:當:應該。年紀雖老但志氣豪壯。多用來贊揚老年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含褒義。

        長歌當哭:當:當作。用長聲歌詠或寫詩文來代替痛哭,借以抒發心中的悲憤。形容借歌抒情。

        一夫當關:當:占據,把守。形容地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

        當機立斷:當機:抓住時機。比喻事情到了緊要關頭,就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


        【遷移練習】

        李斯為秦相,當( )政。當( )是時,敵虎視秦,李斯令將當( )關隘,敵臨,守將退之,按律當( )死。李斯念其功,以功當( )澤,于其當( )死之際活之,后令其當( )出使之職,守將涕落曰:“此事,名我固當( )。吾定效力,不負君望!”


        【練習答案】

        李斯為秦相,當(掌握)政。當(在)是時,敵虎視秦,李斯令將當(把守)關隘,敵臨,守將退之,按律當(判決)死。李斯念其功,以功當(相抵)澤,于其當(將)死之際活之,后令其當(任)出使之職,守將涕落曰:“此事,名我固當(恰當)。吾定效力,不負君望!”


        【高考鏈接】

        (2019·全國卷Ⅰ)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 當:應當,理當

        (2018·全國卷Ⅰ)芝(人名)坐爽(人名)下獄,當死 當:應當,理當

        (2018·全國卷Ⅱ)為太守陳寵功曹,當職割斷,不避豪右 當:擔當,擔任

        (2018·浙江卷)當時四方士大夫樂其無名教之拘 當:值,在,正在

        (2017·浙江卷)考其當時,參于前古 當:值,在,正在

        (2016·全國卷Ⅲ)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 當:應當,理當


        19、道????


        【詞義推導】

        “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人到某地,故有“引導”之義(后寫作“導”);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律”;道理和規律需要“述說”,而后成為“思想、學說”。


        【詞義例釋】

        (1)名詞

        ①道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泰伯》)

        ――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項羽本紀》)

        ――從這條小路回到我軍,不超過二十里路。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現在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誤了期限

        ②途徑,方法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孫子 謀攻》)

        ——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過秦論》)

        ――他的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并不比九國的謀士高明。

        于是廢先王之道(《過秦論》)

        ――于是,秦始皇廢除了先王的治國之道(治國的方法)

        ③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稁熣f》

        ——從師的風尚已經很久不能流傳了。

        ④主張、思想,學說、學術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

        ⑤道理,規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垛叶〗馀!罚?/p>

        ——我所喜歡的是(事物間的)規律。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師說》

        ――聽說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學業各有專門研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

        ⑥道德,道義、正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將軍您親身穿著堅固的鎧甲,拿著銳利的兵器,攻打無道暴虐的秦王朝。

        (2)動詞

        ①取道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從酈山下來,取道芷陽從小路行走。

        ②走路,趕路

        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戰》)

        ——聽說曹操已經向荊州(進軍了),就日夜加速趕路。

        ③說,講

        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哪里講得完呢?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說。

        ④通“導”,引導,疏導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用道德來引導,用禮教來整治,老百姓就會有自覺的廉恥之心,并且心悅誠服。


        【成語助記】

        道貌岸然: 道:正經;道貌:嚴肅的外貌。原形容外表正經嚴肅?,F多用來指表面大方得體、處處忍讓,實際上陰險狡詐、口是心非的偽君子。含貶義,用于嘲諷人。

        微不足道: 道:談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作謂語、賓語,用于人。

        任重道遠: 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背道而馳: 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作謂語;形容越跑越遠,永遠達不到目的。

        津津樂道: 樂道:喜歡談講。很有興趣地說個不停。作謂語、定語;形容對有興趣的事說個沒完。

        志同道合: 道:途徑,引申為“意見”“思想”“信念”或是“目標”。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志向、志趣相同,理想、信念契合。作謂語、定語。

        坐而論道:原指坐著議論政事,后泛指空談大道理。指口頭說說,不見行動。含貶義。


        【遷移練習】

        蘇洵欲往京城,道( )泰山間行.遇隱士行于道( ),憩于茶亭,論秦國與六國之事,隱士舉兵家之道( ),以為六國用兵之道( )不及秦國,蘇洵不以為然。二者言辭激烈,未能休也。人道( )此事:孰聞道( )多也???


        【練習答案】

        蘇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間行.遇隱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論秦國與六國之事,隱士舉兵家之道(主張),以為六國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國,蘇洵不以為然。二者言辭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談論)此事:孰聞道(道理)多也?


        【高考鏈接】

        (2019·全國卷Ⅰ)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 道:說,講

        (2018·全國卷Ⅱ)境內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道:道路

        (2018·全國卷Ⅱ)渙(人名)喪西歸,道經弘農 道:路途

        (2018·全國卷Ⅱ)延熹中,桓帝事黃老道,悉毀諸房祀 道:學說

        (2018·浙江卷)在其身與鄉黨無余,于其外則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猶蘙如也 道:主張

        (2017·全國卷Ⅱ)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蓖鯚o復言 道:說,講

        (2017·天津卷)歲兇,橫道傷殺 道:道路

        (2017·浙江卷)仆與足下齒同而道不同 道:志趣


        20、得??


        【詞義推導】

        “得”本義為“得到”?!暗玫健本陀小笆斋@”,也說明“能做到”“實現”目標,此外還可表達“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合適”;進一步虛化為“應該”。


        【詞義例釋】

        (1)名詞

        ①收獲

        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不如自己前去尋找,希望能有萬一的收獲。

        ②心得,體會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古人對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往往有心得。

        (2)動詞

        ①取得,獲得((找到,捉到、收獲、俘獲)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難得。──《世說新語·假譎》

        賣炭得錢何所營。──唐·白居易《賣炭翁》

        ②具備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③能夠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沛公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能和項羽相見。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隨他們出來,不能夠盡情享受游玩的樂趣。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

        ――項脊軒共遭過四次火災,竟然沒有焚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的緣故吧。

        ④完成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

        ——醫治完了眼前的創傷,卻挖掉了心上的肉。

        ⑤通“德”,感恩

        為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是為了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嗎?

        (3)形容詞

        ①對,正確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草,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六國論》)

        ——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句話說對了。

        ②得意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晏子的車夫)趾高氣揚,很得意的樣子。

        (4)副詞,必須、應該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而欓T宴》)

        ——你替我把他叫進來,我應該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成語助記】

        相得益彰:得:融洽。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作謂語;含褒義

        患得患失:患:憂患,擔心;得:得到。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得隴望蜀:得:得到,取得。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怡然自得: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自得:自我滿足。非常高興、滿足。

        唾手可得: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

        不得而知: 得:能夠。沒有辦法知道。作謂語,用于不知道某事。


        【遷移練習】

        臨川人張奇游學得( )一書,乃安石所著。曰:“吾得( )珍寶事之”,后讀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以為安石所言得( )之。


        【練習答案】

        臨川人張奇游學得(獲得)一書,乃安石所著。曰:“吾得(應該)珍寶事之”,后讀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為安石所言得(得當)之。


        【高考鏈接】

        (2016·全國卷Ⅲ)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 得:取得,獲得

        (2018·全國卷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見黜,雖欲牽黃犬,復可得乎 得:能夠

        (2018·全國卷Ⅱ)以平正居身,得寬猛之宜 得:能夠

        (2018·天津卷)予按圖握筆,心存目想,縷(逐條陳述)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得:取得,獲得

        (2018·天津卷)人有心匠,得物而后開 得:獲得

        (2018·浙江卷)雖愚懦昏耄無所取者,積以年數,必得之 得:取得,獲得

        (2017·全國卷Ⅱ)及奉敗,帝得憙(人名)書 得:取得,獲得,得到

        (2017·浙江卷)終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懷以自曉 得:能夠


        標簽:行業要聞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99久久精品直播,怎么弄女人才怀孕,在线观看资源无码AV

      2. <var id="xzzxh"><mark id="xzzxh"></mark></var>

        
        
        
        
        <var id="xzzxh"></var>

          1. <nobr id="xzzxh"></nobr>